10月16日,陕汽集团质子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基地项目在江苏连云港市徐圩新区正式签约。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年产值突破200亿元,是当地布局绿色能源装备制造、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落子。
作为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徐圩新区如何打破“重化工=高污染”的刻板印象?答案藏在“绿色化、智能化”的转型实践中。依托港口、能源与化工产业优势,徐圩新区正以盛虹石化“黑灯实验室”、江苏核电“和气一号”“零碳蒸汽”、卫星化学“尾气变燃料”等创新实践,进行向“新”逐“绿”探索。

盛虹石化最新投用的“黑灯实验室”
数智驱动产业低碳转型
2011年5月31日,国务院批复在连云港市设立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明确徐圩新区为示范区的先导区,要求将示范区打造成为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东中西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
站在发展风口,徐圩新区超前探索新时代临港产业园区的发展思路,从立项之初,便以“生态、智能、融合、示范”作为其发展的核心逻辑。
在盛虹石化基地,一座“黑灯实验室”正以无人化模式稳定运转:机械臂精准取样、自动化设备依序执行指令、智能数字系统动态调控生产全流程。
这座全球最大丙烯腈生产基地,曾长期面临原料毒性较强、人工操作安全风险较高的难题。如今,通过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实现“无人值守”,每日可完成1600余个检测样品、5000余次分析项目。
车间外的中控室内,一整面55寸巨幕实时滚动着海量生产数据,工作人员正通过电脑远程调控参数,手握对讲机下达指令,科技感堪比“航天指挥中心”。
“从原料输入到产品输出,数量庞大的设备群与复杂物料流的管控难题,全靠‘智能大脑’破解。”盛虹石化数智化部副经理刘海浪给出一组硬核数据:人工操作频次降幅超50%,装置自控率提升至98%以上。
AI技术的深度应用更让转型如虎添翼。盛虹投用的智能报警系统不仅能实时提示设备故障原因与处置方案,还能统计分析高频问题。“目前,我们已实现数据辅助决策,未来将向自主决策升级。”刘海浪说。

卫星化学连云港基地的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
卫星化学连云港基地的转型则是另一种模式,即聚焦“源头降碳”。中心控制室巨幕上,一条横跨大洋的乙烷供应链清晰可见——采用乙烷替代传统石脑油制备乙烯,单吨综合能耗仅为行业标杆水平的60%左右,这背后是全国首套乙烷裂解制乙烯装置的支撑。
“这套装置有个‘绝技’——冷量回收系统。”卫星化学连云港基地负责人朱晓东称,依托乙烷、乙烯-90℃的储存特性,系统回收的冷量可用于生产、储存其他产品,每年可节约30万吨标准煤。
“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朱晓东道出了企业绿色转型的核心思路。在环氧乙烷和乙二醇的生产中,部分含氩气体无法循环使用,传统做法往往一烧了之。卫星化学则创新提出“尾气稀释再利用”方案,通过建设两级燃气管网,将处理后的尾气安全回输至锅炉系统,年均回收尾气超800万立方米。
据了解,今年以来,新区联合工研院、信通院及运营商专家团队,深入斯尔邦、连云港石化等13家企业开展“一对一”智能工厂申报辅导。在近期先进级评选中,新区7家企业成功获评。
“新区区域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格局正加速形成。”徐圩新区经发局局长徐春生介绍,当前新区智能工厂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基础级以上智能工厂数量达15家,覆盖超过三分之一的规上工业企业;在工业互联网、5G工厂、绿色制造等领域拥有国家级示范项目9项,并培育了一批省市级智能制造与创新型企业集群。
“管家式”保障筑牢绿色根基
产业转型的台前光鲜,离不开幕后保障系统的坚实支撑。在徐圩新区的工业“钢铁森林”中,一片人工湿地生机盎然:十几尾锦鲤在人工湖中游弋,不久前还有梅花鹿在此诞下幼崽。
“与传统理化监测相比,生物监测能更全面反映污染物对生物体的综合影响。”方洋水务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部长助理周东文一边察看梅花鹿生物监测站,一边说道。
这片湿地并非单纯的景观,而是达标尾水净化工程的“最后一公里”,其背后是占地600亩的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5条污水处理线、2条废水处理线同步作业,通过“一企一管、分类收集、分质处理”破解污废水治理难题。

方洋水务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
“我们将水质特点相近的污水分门别类,精准控制碳氮磷比例和酸碱度,甚至能‘以污治污’——哪家企业碳源不足,就用其他企业的高碳污水调配。”江苏方洋水务公司副总经理江云说。
该中心运行后,园区企业不用自建预处理设施,每吨废水处理成本降低约3元;中心每年处理污水约4000万吨,再生回用率达70%,相当于年减排污废水2800万吨。剩余30%尾水经湿地水生植物深度净化后,实现“清水入海”。
能源供给的绿色升级同样关键。这里有全国首个工业用途核能供汽项目江苏核电“和气一号”。一条23.36公里长的白色管道如同“能源大动脉”,将田湾核电基地转化的“零碳蒸汽”源源不断地输往徐圩新区企业。
“管道采用气凝胶+硅酸钙+聚氨酯复合保温结构,每公里温降控制在1℃以内,远优于行业3—5℃的平均水平。”项目运营方江苏方洋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敏介绍,今年9月,该项目完成了72小时满负荷试验,稳定送汽让下游化工企业摆脱产能限制。

“和气一号”核能供汽项目
从废水循环利用到“零碳蒸汽”供应,徐圩新区已构建起全方位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近年来,国家增量配电网、全省首批地下综合管廊、生态环境质量管控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相继投用,为产业集聚筑牢根基。
“江苏28个化工园区里,建设较晚的徐圩新区有着显著的后发优势。”江苏省化工协会秘书长马建平认为,徐圩新区通过新技术应用实现了产业创新,推动了传统石化产业的新式发展。“产业发展呈现出‘高低互补’状态,‘高’即石化产业高端化,‘低’是运营过程低碳化。”
“卓越的环境与能源保障形成显著的产业集聚效应。”徐圩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新区将聚焦人工智能与石化化工深度融合,推动绿色化、低碳化、清洁化、循环化发展,全力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集群,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