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徐圩港区,遍布着整齐划一的巨大储罐、纵横交错的管廊,不远处的油轮响着汽笛缓缓驶入码头。
伴随着产业项目的快速落地,徐圩新区的发展能级不断提升,背后是产业匹配、标准超前的基础设施重要支撑,对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起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徐圩新区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万亿级石化产业集群发展要求,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向好。
港区服务功能持续优化升级
波光粼粼的海面上,倒映着有序作业的码头,几艘相向而行的货轮驶过。
来到徐圩港区海上综合救援训练基地工程现场,笔者看到应急救援综合指挥楼主体结构封顶,项目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计划于今年9月竣工交付。“作为全国沿海港口首个海陆空综合救援训练基地项目,徐圩港区海陆空综合救援训练基地是国家级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投资1.4亿元,除应急指挥楼和停机坪外,还建设2640平方米可三侧靠泊的救援船临时泊位、5万平方米综合训练水域及配套支航道等相应基础设施,建成投用后将进一步完善徐圩港区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徐圩港口控股集团工程技术部负责人江啸介绍称。
据了解,为了进一步加快徐圩港区建设,徐圩新区计划通过3年时间重点实施40余个投资超百亿元的港口基础设施项目,推动战略目标由依靠规模效应的“大港”向依靠服务能力的“强港”转变,努力建设成为具备引领示范效应的世界一流港口,为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作为徐圩新区产业配套最重要的支撑,徐圩港区按照“安全便捷、智慧绿色、经济高效、支撑有力、世界先进”的世界一流港口建设要求,力争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在绿色、智慧、安全发展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徐圩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始终高度关注服务临港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水平提升,努力让徐圩港区处在全国领先水平,成为与“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匹配的产业大港。
目前,徐圩港区已具备30万吨级船舶通航条件,建成码头泊位25个,其中液体散货泊位17个(含江苏首个30万吨级原油泊位),通过能力5500万吨;港区综合调度指挥中心、海上危化品应急救援中心、液体散货泊位配套消防站等项目均已建成投用,形成了救援船15分钟、消防车5分钟到达最远救援点的海陆空“三位一体”应急救援体系。
今年,徐圩新区将继续加快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构建公铁海河多式联运网络,预计到今年年底,徐圩港区通过能力超1亿吨。
新基建提升重大产业支撑保障能力
新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徐圩新区超前部署5G、充电设施等新基建项目,加快探索形成“智慧园区”发展路径。
沿着徐圩新区疏港大道一路前行,笔者在疏港大道与江苏大道交叉口看到一片繁忙的建设现场,施工工人正在开展基础桩施工和围栏基础安装工作。
这是今年3月12日正式开工建设的江苏连云港徐圩新区增量配电网储能项目,也是徐圩新区建设的首个大型电化学储能项目。据项目负责人介绍,项目由江苏东港能源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约7000平方米,总投资约1.16亿元,项目储能总容量为48MW/96MWh,储能电池采用户外预制舱的布置形式。
该项目是徐圩新区着力提升重大产业支撑保障能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徐圩新区加快石化产业基地绿色供能工程、公用工程岛项目一期气化岛、再生水厂二期工程等项目建设,联合苏豪控股成功申报中央政府煤炭储备基地项目落地新区,并积极布局集中式光伏等,建成增量配电网绿色能源示范工程、中心河畔光伏并网线路工程,不断培育能源新模式新业态。
3月11日上午8时,美国休斯敦码头,一艘满载十万吨级乙烷的远洋船舶拉响了远航的汽笛。几分钟后,一条原料船出发的消息就发送到徐圩新区连云港石化有限公司厂区内的“星云”工业互联网智造平台物流APP信息页面,并发送到企业负责人朱晓东的手机上。大洋彼岸的物流信息如同快递运踪一般迅速通知到工厂,促使庞大的“化工航母”高效运转起来。“只需在操作终端轻轻一点,低温罐中的乙烷就会遵照原料需求指令将物料及时送达装置。”操作人员介绍道,从哪里出、出多少料、到哪里去、物料使用情况等都成为一个个数据,通过5G网络实时上传到“星云”智造驾驶舱大屏中。
为了帮助企业实现工业互联网互联互通,徐圩新区持续加快推进新基建与“智改数转网联”建设,科学统筹700MHz、2.6GHz、4.9GHz频率资源,打造5G精品网络,实现园区5G连续覆盖以及化工企业重点场景的“5G+”应用。
与此同时,徐圩新区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数字政府高质量发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着力构筑未来新的数字化战略优势,努力再造一个实时动态呈现的网上“智慧化工园区”。在国家工信部2022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名单中,徐圩新区荣获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园区试点示范,是江苏省内唯一的工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试点示范园区。
新基建是支撑新业态、新产业、新服务发展的战略性基石,徐圩新区高位谋划布局一批新基建项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发展承载水平显著提升。
现代化集疏运体系拉近与世界距离
海面百舸争流,两岸储罐林立,走进徐圩港区,一股蓬勃发展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徐圩港区二港池127#泊位、128#泊位,靠泊码头的巨轮一字排开,煤炭装卸一刻不停,远方锚地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船舶首尾相接。
物流效率对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对石化产业也尤为重要。徐圩新区以推进多式联运发展、加快调整运输结构作为先手棋,园区集疏运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我们所看到的船舶中的煤炭,通过码头螺旋式卸船机经输煤栈桥全封闭管(皮)带机输送至园区用能企业或者煤炭基地,形成码头—输煤栈桥—园区企业、码头—输煤栈桥—煤炭基地—园区企业的能源供给专用通路,直接从船舱到煤仓,全程煤炭不落地,高效又便捷。”连云港徐圩港口控股集团码头公司生产一部负责人周康介绍。
煤炭是徐圩新区能源的重要来源之一,徐圩港区通过发挥自有码头、煤仓、输煤栈桥等集成优势,带动码头装卸、货场堆存、货物运输业务协同发展,有效提高煤炭能源等运输效率,赋能世界一流港口建设。
在持续建设完善综合集疏运体系的同时,徐圩新区从海、陆、内河等多元交通体系建设出发,夯实现代化石化产业集群发展根基,大力推进区域多式联运发展,着力构建海铁联运、江海直达、陆海互通的集疏运体系,让徐圩新区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
——徐圩港区疏港航道被纳入二级航道建设重点项目,其码头规划研究已同步启动;
——推进311国道连云港东段前期工作,加快连宿高速公路、产业区专用铁道综合作业场站等重点工程建设;
——徐新公路提升改造、徐圩港区至242省道连接线、石化八路、云四路建设完成,道路通行能力大幅提升;
——推动共建港平台搭建,招引中西部大型国有企业、进出口物流企业、知名港航企业及行业龙头企业,探索合作共建港区。
如今,碧海蓝天的海州湾畔,一个富有活力的世界级石化产业集群正在强势崛起,澎湃出高质量的全新动能,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展现徐圩新作为。
扫一扫打开当前页